书籍详情
《 零信任安全:技术详解与应用实践 蔡东赟》[79]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零信任安全:技术详解与应用实践 蔡东赟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蔡东赟
  • 出版时间:2024-03-25
  • 热度:2226
  • 上架时间:2025-03-08 06:13:5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作者权威:蔡东赟有十几年安全领域从业经验,先曾任职于金山、奇虎360、腾讯安全部门,主导或参与了国际、行业的首个零信任标准制定。
(2)专家力荐:腾讯企业安全中心高级总监 蔡晨、零信任产业标准工作组秘书长黄超、信通院开源和软件安全部主任 郭雪、赛博英杰/正奇学苑创始人 谭晓生,阅后好评,领衔推荐。
(3)个人实战借鉴:融合18家企业机构44位安全专家的一线建议与案例,总结百万级用户量的零信任产品的设计研发、落地实施经验。
(4)企业落地参考:提供9个真实的企业案例,覆盖通信、金融、能源、互联网等行业,涉及央企/国企集团,为企业提供完整的零信任建设思路。

 
内容简介
第?1?章着重讲解数字化时代企业安全面临的挑战,包括:混合办公、业务上云的安全挑战,移动终端面临的威胁,内网边界被突破的威胁,数据安全的监管合规约束,身份安全的治理难点,用户访问场景安全的平衡性挑战。
第?2?章对零信任的核心概念、解决方案及标准进行介绍。首先,讲解零信任的理念和相关概念,以及重要的解决方案。其次,介绍国内外零信任相关标准的发展进程。
第?3?章对零信任体系结构进行讲解,包括NIST、SDP的零信任体系结构及通用的零信任体系结构,以及这些体系结构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后介绍了零信任体系结构面临的相关威胁。
第?4?章主要分析用户访问服务场景及技术方案,包括场景分析、零信任网络接入的技术实现和扩展体系结构。其中技术实现分为有端和无端两种不同的接入场景,分别讲解了不同的实现方案,同时提供了容灾方案。而扩展体系结构部分则从身份安全、网络流量安全、终端设备安全、数据安全、企业安全建设路径等方面展开讲解,涉及具体安全能力和联动建议。
作者简介

蔡东赟
拥有十几年的信息安全领域从业经验,先后在金山、奇虎 360 和腾讯任职。
在个人经历方面,具备甲乙两方的安全建设和产品研发经验,曾负责 360 天擎架构和腾讯内网 iOA的重构,推动了腾讯 iOA 对外商业化输出。负责的项目涉及零信任安全、终端安全防护、APT 威胁检测、网络准入、身份认证、数据安全等方案或产品的研发和建设工作。曾获得 Forrester ZTX-I 安全专家资质认证 / 安全战略专家认证。
在行业贡献方面,担任技术支撑角色,参与制定了首个国际零信任标准——ITU-T“Guidelines
for continuous Protection of the service access process”, 参与制定了首个行业零信任标准——《零信任安全技术参考框架》,已获工信部通过。作为零信任产业标准工作组的首席技术专家,主导产出了《零信任实战白皮书》《零信任系统接口应用白皮书》《零信任数据安全白皮书》等技术研究成果。

目  录
前言
特别鸣谢
第1章 企业安全面临的新挑战1
1.1 混合办公、业务上云的安全挑战1
1.1.1 混合办公2
1.1.2 业务上云2
1.2 移动终端面临的威胁3
1.2.1 移动终端存在安全隐患3
1.2.2 跨团队协作更加频繁,员工主动泄密风险加大4
1.2.3 业务混合云部署的安全风险加大4
1.3 内网边界被突破的威胁4
1.3.1 办公网络面临威胁4
1.3.2 数据中心内部流量管控难度加大5
1.4 数据安全的监管合规约束6
前  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随着企业远程办公需求的增加及数字化转型的迅速发展,企业越发关注安全建设,零信任市场呈现火热态势。国内外各大型网络安全会议的召开,也使得零信任议题格外突出,大量与零信任相关的产品、论坛、词汇和概念频繁出现,许多人对这些概念及其关系感到困惑。业界各类角色,如客户、政府、厂商、研究机构,由于接触到的信息不同,也存在着各说各话、沟通不畅的问题。
随着零信任建设的推进,到2023年,已经出现了许多零信任架构标准、技术实现标准甚至评估标准。对于技术实现,不同角色有自己的考量,具体的实施方案因人而异。现在业界形成了多样化的方案,积累了丰富的落地实践经验。在开放性上,笔者以前所从事的界面开发框架、后台服务组件等领域能够通过开源方式促进技术的交流与发展,而在安全领域,开源受到制约,原因是:首先,产品进行开源确实会增加被攻击利用的风险;其次,客户也会对此有一些安全上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撰写一本介绍零信任安全的书将有利于业界的技术交流,帮助更多从业者了解这一方向的方案和技术。此外,笔者曾主导或参与过一些零信任标准制定工作,认识到相关标准对于推动零信任落地的重要性,因此本书还介绍了国内和国际上的主要零信任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