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51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7
  • 热度:728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08:3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分理论篇和实验实训篇,其中理论篇共7章,主要介绍计算文化与计算思维、0和1的思维、系统思维、算法思维、数据思维、网络化思维、伦理思维,围绕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每章后附有基础知识练习和能力拓展与训练,从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本书实验实训篇共4章,包括常用办公软件的功能讲解和相应的实验实训。附录给出了《弟子规》原文,旨在使读者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真谛。

目录

目录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理论篇第1章认识计算机与计算思维3

1.1计算工具与计算机科学3

1.1.1计算工具的发展史3

1.1.2计算文化和计算机科学5

1.2计算思维6

1.2.1计算6

1.2.2计算思维的概念7

1.2.3计算思维中的思维方式11

1.2.4计算思维的本质12

1.3计算模型与计算机15

1.3.1图灵机15

1.3.2冯·诺依曼机17

1.3.3计算机的发展18

1.3.4计算机的特点21

1.3.5计算机的分类22

1.4新的计算模式24

基础知识练习26

能力拓展与训练26第2章0和1的思维——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28

2.1信息与信息技术28

2.1.1信息的概念28

2.1.2信息技术29

2.2数值的表示30

2.3字符编码38

2.4汉字编码40

2.5多媒体信息的表示42

2.5.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42

2.5.2多媒体处理的关键技术43

2.5.3多媒体应用中的媒体元素45

2.5.4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与应用52

2.5.5移动多媒体终端54

基础知识练习54

能力拓展与训练55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目录第3章系统思维——计算机系统基础56

3.1计算机系统56

3.1.1计算机硬件系统58

3.1.2问题求解与计算机软件系统60

3.1.3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61

3.2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63

3.2.1总线63

3.2.2中央处理器(CPU)64

3.2.3内存储器65

3.2.4系统主板67

3.2.5外存储器69

3.2.6输入设备70

3.2.7输出设备71

3.2.8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分类72

3.3计算机的启动过程73

3.4操作系统76

3.4.1操作系统概述76

3.4.2常用的操作系统77

3.4.3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79

3.4.4文件系统81

3.4.5操作系统中的计算思维85

3.5软件系统中的交互方式86

3.5.1操作系统中的交互方式86

3.5.2应用软件中的交互方式88

基础知识练习91

能力拓展与训练92第4章算法思维95

4.1算法的概念95

4.1.1什么是算法95

4.1.2算法的分类97

4.1.3算法应具备的特征97

4.2算法的设计与分析98

4.2.1问题求解的步骤98

4.2.2数学建模99

4.2.3算法的描述101

4.2.4常用的算法设计策略104

4.2.5算法分析118

4.3算法的实现——程序设计语言120

4.3.1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121

4.3.2语言处理程序122

4.3.3常用的高级语言123

基础知识练习126

能力拓展与训练127第5章数据思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挖掘131

5.1数据的组织和管理131

5.1.1数据结构132

5.1.2文件系统和数据库139

5.2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142

5.2.1大数据142

5.2.2数据挖掘145

5.2.3数据仓库146

基础知识练习148

能力拓展与训练148第6章网络化思维149

6.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149

6.1.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49

6.1.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51

6.2计算机网络硬件155

6.3计算机网络软件159

6.3.1计算机网络软件的组成159

6.3.2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概念159

6.3.3OSI/RM参考模型159

6.3.4TCP/IP协议161

6.4Internet概述164

6.4.1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164

6.4.2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165

6.4.3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166

6.4.4Internet基本技术167

6.5物联网概述173

基础知识练习174

能力拓展与训练174第7章伦理思维——信息安全与信息伦理178

7.1信息安全178

7.1.1信息安全的概念178

7.1.2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179

7.1.3网络安全181

7.1.4数据加密184

7.2信息伦理185

7.2.1信息伦理的产生186

7.2.2信息伦理准则与规范186

7.2.3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与信息产业人员道德规范188

7.2.4知识产权192

基础知识练习194

能力拓展与训练194实验实训篇第8章文字处理201

8.1Word的窗口组成201

8.2Word基本操作203

8.2.1文档的基本操作203

8.2.2文档的编辑操作206

8.2.3查找与替换208

8.3项目实例——求职档案210

8.3.1项目要求210

8.3.2项目实现210

8.3.3项目进阶231

8.3.4项目交流236

8.4实验实训236

8.4.1Word文档编辑排版及表格基本操作236

8.4.2Word图文混排246第9章电子表格处理254

9.1Excel简介254

9.1.1Excel的基本概念254

9.1.2Excel的窗口组成255

9.2项目实例1——学生档案管理256

9.2.1项目要求256

9.2.2项目实现257

9.2.3项目进阶277

9.2.4项目交流277

9.3项目实例2——教师工资管理277

9.3.1项目要求277

9.3.2项目实现277

9.3.3项目进阶285

9.3.4项目交流285

9.4实验实训285

9.4.1Excel工作表的基本编辑285

9.4.2Excel图表的基本操作295

9.4.3Excel数据库的应用300

附录单元格中出现的常见提示信息305第10章电子演示文稿制作307

10.1PowerPoint简介307

10.1.1PowerPoint的基本概念307

10.1.2PowerPoint的窗口组成308

10.1.3PowerPoint的视图方式308

10.2项目实例1——电子贺卡309

10.2.1项目要求309

10.2.2项目实现310

10.2.3项目进阶315

10.2.4项目交流315

10.3项目实例2——公司简介315

10.3.1项目要求315

10.3.2项目实现316

10.3.3项目进阶326

10.3.4项目交流326

10.4实验实训327

10.4.1基本技能实验327

10.4.2综合实训项目332

10.4.3实训拓展项目334第11章综合项目336

11.1综合项目1336

11.2综合项目2337

11.3综合项目3337附录338参考文献340


精彩书摘

第5章数据思维——数据的

组织、管理与挖掘接正文We are entering a new world in which data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software.

——Tim O’Reilly

(O’Reilly媒体公司创始人兼CEO,预言了开源软件、Web 2.0等数次互联网潮流)

5.1数据的组织和管理

第2章介绍了数值、西文字符、汉字和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编码。本章主要讲述相互有关联的数据的组织、管理和挖掘及面向数据组织和数据处理时的基本思维框架。本章内容的相关视频,读者可以参考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官方网站“爱课程”网(http: //www.icourses.cn)河北工程大学“心连‘芯’的思维之旅”课程中的第五讲。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数据是信息的一种载体,是信息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计算机中信息是使用二进制进行编码的。数据是描述客观事物的数值、字符以及能输入机器且能被处理的各种符号集合。简言之,数据就是计算机化的信息。

计算机的程序是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说,程序=算法+数据组织和管理,程序的效率取决于两者的综合效果。随着信息量的增大,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变得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程序的效率。

5.1.1数据结构1. 数据结构概念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数据结构研究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并对这种结构定义相应的运算。通常情况下,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数据结构往往同高效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第5章数据思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挖掘2. 数据结构的分类

(1) 按照数据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通常分为集合、线性结构、树和图等4类基本结构,如图5.1所示。

图5.14类基本数据结构

 集合: 数据元素除了同属于一种类型外,别无其他关系。

 线性结构: 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 树形结构: 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

 图状结构: 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

(2) 按照数据的线性程度,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大类型。

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的条件是: 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常见的线性结构有线性表、栈、队列等。

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称为非线性结构。常见的非线性结构有树和图。

(3) 按照数据结构的层次不同,分为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两大类。

 逻辑结构。逻辑结构是对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的抽象描述。

 存储结构。又称物理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同一种逻辑结构的数据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结构,但会影响数据处理效率。

数据的存储结构主要有顺序、链式两种。顺序存储是把逻辑上相邻的结点存储在物理位置相邻的存储单元里,结点间的逻辑关系由存储单元的邻接关系来体现。链式存储不要求逻辑上相邻的结点在物理位置上也相邻,结点间的逻辑关系是由附加的指针字段表示的。

3. 集合(简单数据)

集合是指比较简单的数据,即少量、相互间没有太大关系的数据。比如,在计算某方程组的解时,中间的计算结果数据可以存放在内存中以便以后调用。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往往用变量来实现。

4. 线性数据(线性表)

简单说,线性数据是指同类的批量数据,也称线性表。比如,英文字母表(A、B、…、 Z)、1000个学生的学号和成绩、3000个职工的姓名和工资、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等。

线性数据的组织方法在计算机中一般有两种: 连续方式和非连续方式。在数据存储结构中称为顺序和链式。

(1) 连续方式——顺序存储。连续方式是指将数据存放在内存中的某个连续区域。如图5.2中,假设线性表中有n个元素,每个元素占k个单元,第一个元素的地址为loc(a1),则第i个元素的地址loc(ai)为: loc(ai)=loc(a1)+(i-1)×k,其中loc(a1)称为基地址。

图5.2顺序存储

顺序存储结构采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各个元素,使得线性数据中在逻辑结构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存储在相邻的物理存储单元中,采用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通常称为顺序表。

顺序存储结构可以借助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维数组来表示。

在此方式下,每当插入或删除一个数据时,该数据后面的所有数据都必须向后或向前移动。因此,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数据相对固定的情况。

(2) 非连续方式——链表结构。非连续方式是指将数据分散地存放在内存中,每个数据存放一个位置,这些位置一般不连续。

方法是: 扩大每个数据的存储区域,该区域除了存放数据本身外,还存放其后面一个数据的位置信息。

数据元素的逻辑顺序是通过链表中的指针链接来实现的。在链式存储方式中,每个结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用于存放数据元素的值,称为数据域;另一部分用于存放指针,称为指针域,用于指向该结点的前一个或后一个结点(即前件或后件)。对于最后一个数据,就填上一个表示结束的特殊值,这种像链条一样的数据组织方法也称链表结构。设一个头指针head指向第一个结点。指定线性表中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为“空”(NULL),如图5.3所示。

图5.3链表结构

【例51】线性表(A, B, C, D, E, F, G)的单链表存储结构,如图5.4所示,整个链表的存取需从头指针开始进行,依次顺着每个结点的指针域找到线性表的各个元素。 头指针head位置: 16存储地址数据域指针域1D558B2222C137F2516A825GNULL55E37图5.4线性表(A, B, C, D, E, F, G)的单链表存储结构在此方式下,每当插入或删除一个数据时,可以方便地通过修改相关数据的位置信息来完成。因此,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数据相对不固定的情况。

线性数据组织方式常用的有栈和队列两种。

 栈

如果对线性数据操作增加如下规定: 数据的插入和删除必须在同一端进行,每次只能插入或删除一个数据元素,则这种线性数据组织方式就称为栈结构。通常将表中允许进行插入、删除操作的一端称为栈顶(Top)。同时表的另一端被称为栈底(Bottom)。当栈中没有元素时称为空栈。

栈的插入操作被形象地称为进栈或入栈,删除操作称为出栈或退栈。

栈是先进后出的结构(First In Last Out,FILO),如图5.5(a)所示。日常生活中铁路调度就是栈的应用,如图5.5(b)所示。

图5.5栈和栈的应用

 队列

如果对线性数据操作增加如下规定: 只允许在表的一端插入元素,而在另一端删除元素,则这种线性数据组织方式就称为队列。

队列具有先进先出(Fist In Fist Out,FIFO)的特性。在队列中,允许插入的一端称为队尾(rear),允许删除的一端则称为队头(front)。

队列运算包括: 入队运算——从队尾插入一个元素;退队运算——从队头删除一个元素。日常生活中排队就是队列的应用。

5. 层次数据(树形数据)

如果要组织和处理的数据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比如,家庭成员间辈分关系、一个学校的组织图,如图5.6所示,这时可以采用层次数据的组织方法,也形象地称为树形结构。

层次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数据模型,是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层次数据库是将数据组织成树结构,并用“一对多”的关系联结不同层次的数据库。

严格地讲,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称为树形数据模型或层次数据模型:

(1) 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这个结点称为根结点;

(2) 根以外的其他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如图5.7所示。

图5.6学校组织层次结构图

图5.7树形数据模型




在第1章例11中,提到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深蓝”。国际象棋、西洋跳棋与围棋、中国象棋一样都属于双人完备博弈。所谓双人完备博弈就是两位选手对垒,轮流走步,其中一方完全知道另一方已经走过的棋步以及未来可能的走步,对弈的结果要么是一方赢(另一方输),要么是和局。

对于任何一种双人完备博弈,都可以用一个博弈树(与或树)来描述,并通过博弈树搜索策略寻找最佳解。博弈树类似于状态图和问题求解搜索中使用的搜索树。搜索树上的第一个结点对应一个棋局,树的分支表示棋的走步,根结点表示棋局的开始,叶结点表示棋局的结束。一个棋局的结果可以是赢、输或者和局。

树在计算机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编译程序中,用树来表示源程序的语法结构;在数据库系统中,可用树来组织信息;在分析算法的行为时,可用树来描述其执行过程。

6. 图状数据(网状数据)

有时,还会遇到更复杂一些的数据关系,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称为图状数据模型或网状数据模型:

(1) 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双亲。

(2) 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比如,在第4章国际会议排座位问题中,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在图G中找到一条哈密顿回路的问题。

【例52】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17世纪的东普鲁士有一座哥尼斯堡城,城中有一座奈佛夫岛,普雷格尔河的两条支流环绕其旁,并将整个城市分成北区、东区、南区和岛区4个区域,全城共有7座桥将4个城区相连起来,人们可以通过这7座桥到各城区游玩。

人们常通过这7座桥到各城区游玩,于是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难题: 寻找走遍这7座桥,且只许走过每座桥一次,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路径。该问题就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如图5.8所示。

1736年,29岁的欧拉向圣彼得堡科学院递交了《哥尼斯堡的七座桥》的论文,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开创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图论与几何拓扑。把它转化成一个几何问题——一笔画问题。与上例一样,欧拉抽象出问题最本质的东西,忽视问题非本质的东西(如桥的长度等),把每一块陆地考虑成一个点,连接两块陆地的桥以线表示,并由此得到了如图5.9所示的几何图形。若我们分别用A、B、C、D四个点表示为哥尼斯堡的四个区域。这样著名的“七桥问题”便转化为是否能够用一笔不重复地画出过此七条线的问题了。他不仅解决了此问题,且给出了要使得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图形必须是连通的;途中的“奇点”个数是0或2(奇点是指连到一点的边的数目是奇数条)。

图5.8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图5.9简化后的一笔画问题




由此判断“七桥问题”中4个点全是奇点,可知图不能一笔画出,也就是不存在不重复地通过所有桥的路径。

“哈密尔顿回路问题”与“欧拉回路问题”的不同点是: “哈密尔顿回路问题”是访问每个结点一次,而“欧拉回路问题”是访问每条边一次。

欧拉的论文为图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图论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的一个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已广泛地应用于计算学科、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

图5.10赋权图示例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图的边或弧上往往与具有一定意义的数有关,即每一条边都有与它相关的数,称为权,这些权可以表示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距离或耗费等信息。我们将这种带权的图称为赋权图或网,如图5.10所示。

可以利用算法求出图中的最短路径、关键路径等,因此图可以用来解决多类问题: 电路网络分析、线路的铺设、交通网络管理、工程项目进度安排、商业活动安排等,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据结构。

网状模型与层次模型的区别在于: 网状模型允许多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网状模型允许结点有多个双亲结点;网状模型允许两个结点之间有多种联系(复合联系);网状模型可以更直接地去描述现实世界;层次模型实际上是网状模型的一个特例。思考与探索

链式存储这种非连续方式中,每个数据都增加了存放位置信息的空间,所以是靠空间来换取数据频繁插入和删除等操作的时间的设计,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平衡问题是计算机中算法和方法设计中的经常要考虑的问题。

7.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不了解施加于数据上的算法需求就无法决定数据结构;反之算法的结构设计和选择又依赖于作为其基础的数据结构,即数据结构为算法提供了工具。算法是利用这些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1)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联系。数据结构是算法实现的基础,算法总是要依赖于某种数据结构来实现的。算法的操作对象是数据结构。算法的设计和选择要同时结合数据结构,简单地说数据结构的设计就是选择存储方式,如确定问题中的信息是用普通的变量存储还是用其他更加复杂的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的实质就是对实际问题要处理的数据选择一种恰当的存储结构,并在选定的存储结构上设计一个好的算法。不同的数据结构的设计将导致差异很大的算法。数据结构是算法设计的基础。算法设计必须考虑到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是不可能独立于数据结构的。 另外,数据结构的设计和选择需要为算法服务。如果某种数据结构不利于算法实现它将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知道某种数据结构的典型操作才能设计出好的算法。

总之,算法的设计同时伴有数据结构的设计,两者都是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的。

(2)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区别。数据结构关注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基本操作,而算法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在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算法是编程思想,数据结构则是这些思想的逻辑基础。

5.1.2文件系统和数据库〖*2〗5.1.2.1文件系统在较为复杂的线性表中,数据元素(data element)可由若干数据项组成,由若干数据项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record),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称为文件(file)。

以文件方式进行数据组织和管理,一般需要进行文件建立、文件使用、文件删除、文件复制和移动等基本操作,其中文件的使用必须经过打开、读、写、关闭这四个基本步骤。程序设计语言一般都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

一旦数据的逻辑结构发生变化,就必须修改程序中对于文件结构的定义,而且应用程序的改变也会影响文件的数据结构的改变,因此,数据和程序缺乏独立性。

5.1.2.2数据库系统

如果数据量非常大,关系也很复杂,这时可以考虑使用数据库技术来组织和管理。

数据管理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 数据结构化: 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是面向整个组织的,具有整体的结构化。同时存取数据的方式可以很灵活,可以存取数据库中的某一个数据项、一组数据项、一个记录或者一组记录。

 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不再面向某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因而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共享使用。使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可以减少数据冗余度,并且数据库系统弹性大,易于扩充,可以适用各种用户的要求。

 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用户程序也可以不变。

利用数据库系统,可以有效地保存和管理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得到各种有用的信息。

1.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DataBase)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等。

(1) 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2)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建立、维护和使用数据库的功能;具有面向整个应用组织的数据结构、高度的程序与数据的独立性,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一致性好、可扩充性强、安全性和保密性好、数据管理灵活方便等特点;具有使用方便、高效的数据库编程语言的功能;能提供数据共享和安全性保障。

数据库系统包括两部分软件——应用层与数据库管理层。

应用层软件负责数据库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决定整个系统的外部特征,例如采用问答或者填写表格的方式与用户交互,也可以采用文本或图形用户界面的方式等。

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数据的添加、修改等,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 数据定义功能: 提供数据定义语言,以对数据库的结构进行描述。

 数据操纵功能: 提供数据操纵语言,用户通过它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数据库在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由DBMS统一管理、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恢复性等。

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数据库的建立、转换,数据的转储、恢复,数据库性能监视、分析等,这些功能需要由DBMS完成。

(3) 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和人力、物力、设备、资金等有形资源一样,是整个组织的基本资源,具有全局性、共享性的特点,因此对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协调、控制和维护等需要专门人员来统一管理,这些人员统称为数据库管理员。

2. 数据模型

各个数据以及它们相互间关系称为数据模型。数据库从结构上主要有4种数据模型,即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关系模型是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首次提出的,是目前最


前言/序言

前言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的支撑,加快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

工程师应该具备工程思维、科学思维和系统思维三种思维模式。其中科学思维包括三种: 以观察和归纳自然规律为特征的实证思维;以推理和演绎为特征的逻辑思维;以抽象化和自动化为特征的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概念最早是2006年3月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发表并定义的。她指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学生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还要学会计算思维。

以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采用以操作和技能讲解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淡化了计算机科学的精髓。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对于获取的各种信息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从而产生新的信息。

无论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还是计算机普通用户,在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悟”和“融”: 感悟和凝练计算机科学思维模式,并将其融入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中,这是作为工程人才不可或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行动能力。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了解计算机是什么、能够做什么、如何做,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个学科领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特点。因此,在非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

计算思维是计算机和软件工程学科的灵魂,作为第一门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把培养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抽象和形式化,达到人类求解问题的目的,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思维宽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特色如下。

(1) 本教材的编写宗旨是使非计算机学科的人理解计算学科的思维,使计算机学科的人理解跨学科的思维。本教材内容不只是讲授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读者思维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训练。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前言(2) 围绕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教材中利用“思考与探索”“角色模拟”“分析与认证”“能力拓展与训练”等栏目,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社会及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的系统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其中:

 “思考与探索”是面向计算思维的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析,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

 “角色模拟”主要是通过模拟工程师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互动,通过项目分析、设计与实现,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有效合作、有效沟通、有效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工程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 “能力拓展与训练”包括一些思维密度较大、思维要求较高和需要自主学习的问题和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适应变化的自信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创新的工作理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在拓展创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并培养主动学习、经验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 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完善。目前的教育过于重视学科知识和智力培养,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完善。本书附录中附有《弟子规》原文,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和社会所产生的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使读者感悟中华文化的真谛,提高内涵素养和外在修养,从而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

总之,本教材的编写,在适度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体系覆盖下,突出回归人本和回归工程的教学方法论,既强调内容宽度和知识深度的结合,又通过把科学思维的要素、方法融入问题和案例,从问题分析着手,强调面向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力求达到“教师易教,学生乐学,技能实用”的目标。

本教材由申艳光、刘志敏、薛红梅任主编,杨丽(大)、杨丽(小)、王彬丽、张艳丽任副主编。生龙等老师也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和指正,以使其更臻完善!


申艳光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