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本书是集理论知识、视频教程、教学课件与技术支持于一体的单片机教学解决方案!先后被300多所高校选用、销售100000多册,并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本书特色如下:
(1)本书旨在培养和提高读者的理论基础与实战水平,全书以技术实践为主线,帮助读者从一个个实践案例中逐步学习并掌握单片机程序开发与电路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2)本书理论知识的讲解由浅入深,项目实例的设计从小到大,全面的理论与丰富的实例融会贯通,培养读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书作者是拥有多年实际项目研发经验的资深工程师,书中蕴含了大量实际工程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和经验,有利于读者从初学者快速晋级到工程师。
配书资源如下:
(1)视频教程:为本书量身打造、与教材同步的教学视频,共计2000多分钟。
(1)程序代码:提供全书80多个案例的程序代码,这些程序代码均已通过验证调试。
(1)教学课件:提供全书20章的教学课件,便于广大教师备课与教学。
附赠资源如下:
(1)开源工具:为读者提供单片机开发常用的软件开源工具及丰富的参考文档。
(2)PCB教程: 精心录制了介绍PCB设计的视频教程,帮助读者快速动手实践。
注: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获取上述配书资源与附赠资源。
全书一共20章,从第1章到第18章以实验为载体,从单片机最小系统和C语言基本语法开始讲解,逐步深入,讲解单片机内部资源和C语言的各种用法,并穿插介绍实际项目开发常用的电路设计思路和编程技巧等。本书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没有按照传统思路先介绍后应用,而是先应用后讲解,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大家深入理解知识点,清楚地了解知识点的用法和原理。第19章是项目开发指导,带领大家逐一走过实际项目开发的全部流程,并最终完成它,让大家进行一次实际项目开发前的实战演习。第20章是一个扩展实例,采用HCSR04超声波模块完成一个实例(超声波模块可以从网上购买),尝试以小实例项目的方式带领读者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附录介绍了单片机开发中一些常用工具的用法,熟练运用它们,可以帮助大家高效率地定位并解决问题。
本书旨在培养和锻炼单片机系统实用开发技能,全书以实践为主线,让读者在一个个实践案例中逐步掌握单片机电路设计与程序代码编写能力。书中的内容从最初点亮一个小灯的简单实验,逐步扩展知识面,到最后多功能电子钟的实际项目开发指导,不仅讲解了大量原理性知识,更重要的是给读者提供了实际项目开发的思路和经验,可以让读者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作者拥有多年实际项目研发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因此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大量的实际项目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技巧,具有极强的实时性和先进性,为读者铺就一条从单片机初学者晋级为工程师的康庄大道。本书既适合刚刚接触单片机的初学者自学阅读,又可以作为各类院校电子技术相关专业的单片机教材,同时对电子行业的从业技术人员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宋雪松:国内知名单片机培训专家,嵌入式产品技术顾问。拥有近十年产品研发经验,曾主持研发通信类、虚拟仪器等多款产品,在硬件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设计方面有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2010年创立金沙滩工作室,致力于实用化的单片机技术教育。曾录制《手把手教你学51单片机》视频教程,该教程以通俗的语言、专业的思路和精湛的技术获得了广大读者一致好评,广为传播。
关于作者
相信很多学电子的同学和我接触单片机的经历一样: 大学里开了C语言和单片机相关的课程,但是上完课了却从未见过单片机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C语言有何用处,考试的时候通过背一下书上的概念和程序就那么通过了,头脑中除了留下“单片机”和“C语言”这样两个概念外,其他的全都就着馒头下肚了,没在大脑中留下一片云彩。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我的单片机启蒙恩师李冬明老师的实验室,从此真正的单片机进入了我的世界。李老师给了我一套学习板,让我从师兄编写的程序开始学习,不懂的可以问师兄师姐。刚开始学习很难,什么都不懂,甚至想问问题都不知道该问什么,但是我还是坚持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9点半全天候在实验室里学习。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随着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的完成,我发现自己一下子理解单片机了,当然这顿悟离不开两三个月的积累。半年后正式开始参与老师项目开发的一些简单工作,算是入门单片机了。我找工作的那年,由于经济危机,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带着在实验室学习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我在就业大潮中很容易地找到了工作,而且进入工作岗位后,我迅速进入状态,一个月后在公司就开始参与实际产品研发工作了,几乎没有什么过渡期。
回顾我的单片机之路,我发现我是个幸运儿。一个班级里几十个人,一个学校又有那么多电子专业的学生,最终能够真正跟着老师参与项目开发锻炼的就那么几个,而全国有很多很多高校,最终有机会得到特训参加电子比赛以及项目开发实践机会的人太少太少了,大多数同学只能在外围羡慕。更有很多同学发现自己没这种机会后就自甘堕落,整天逃课玩游戏,最终大学毕业两手空空,如果不靠拼爹,靠自己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大多数同学能考上大学,脑子一点也不比别人笨,只是没有一个领路人,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缺少参与学习的平台和参加实践的机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李冬明老师的大力指点和指导,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谢。李冬明老师是一位非常严谨和认真的老师,他的严谨不仅体现在教学上,在科研上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无比严格。我跟着他学习的时候,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做技术必须要认真,很多人做事的时候喜欢糊弄,但做技术绝对不可以。技术是逻辑性很强的东西,不应该有任何侥幸心理,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这一点我在做实验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曾经由于自己的不认真,电容极性接反,导致电容爆掉,板子烧毁。
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8051就从未离开过嵌入式应用开发工程师的视线。在30多年的历程中,以8051为内核的单片机在结构、功能和开发语言等方面一直不断演进,至今仍被大量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仍有大批的电子工程师采用8051单片机从事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作为微控制器的鼻祖,8051奠定了嵌入式芯片系统的经典体系结构; 掌握8051的开发应用,有利于从事更高层次的嵌入式开发系统的学习。该书的突出特点就是紧跟时代步伐,从实战角度论述,其设计思路、编程技巧和程序算法源于实践。作者能够灵活运用C语言的指针和结构体,可以将已呈现SoC特征的8051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希望读者能够从8051开始,开启美妙的嵌入式开发之旅。
——于寅虎(《电子产品世界》总编)
在该书出版前夕,很荣幸有机会阅读了样章。整体感觉这本书具有突出的原创性和优秀的实践性。作者是真正在用“心”写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本书其实就是作者在和读者分享自己学习单片机的历程。作为一个工程师,作者从系统的角度,告诉读者学习单片机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论事地单纯讲应用。本书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告诉读者如何根据不同应用要求,构建相关硬件接口和设计软件程序。书中给出的实例,基本上涵盖了单片机最为典型的应用场合。该书为读者提供了完备的学习生态系统,包括视频、课件、开发板和论坛。这样,读者和作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高效学习。
——何宾(博士,《ST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作者)
宋雪松是一个电子技术的追梦人,他在追逐单片机的道路上,摸过烧红的铁块,有过无数的坎坷。幸运的是,他坚持学习,勇于突破,终于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的嵌入式工程师。该书是作者总结多年的学习经验和培训经历,凝练出的单片机学习的最佳实践途径。该书摒弃了传统的“先讲基本原理再举例”的学习套路,以一个个项目实例为载体,理论联系实践,手把手教会读者掌握单片机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是一本极具变革思想的前沿教材,特推荐阅读。
——杨晖(《电子技术应用》副总编)
站在单片机初学者的角度,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广大师生的立足点,学习单片机的目标就是成长为单片机开发工程师。该书通过一个个独立的模块讲解,然后综合这些模块开发实际项目——这正是我们学习单片机的最有效的途径。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是单片机学习的里程碑著作,值得学习,值得珍藏。
——刘继曾(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毫无疑问,宋雪松这本《手把手教你学51单片机——C语言版》(第2版)既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含量又通俗易懂,还附赠大量超值服务。想当初,本人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不少弯路。现在想想,如果一开始就遇到了这样一本书,“手把手”地学习下来,至少可以节省两三年的摸索时间。真心希望更多的电子初学者读到此书,提高学习效率。
——吴常玉(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我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教材了,好像正好你想知道什么它就告诉你什么,你缺什么它就给你讲解什么。宋雪松老师一定是倾其全力,把宝贵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奉献给了读者; 尤其是书中的实战项目,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我目前只阅读到文字教程,还没有看视频教程,非常期待!也更期待宋老师后续出版更高级的教程,可以领单片机初学者走出迷茫,成长为成熟的单片机工程师。
——黄克亚(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
《手把手教你学51单片机——C语言版》(第2版)有个鲜明的特点:“实践总结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该教程善于“手把手”地带领读者去做各种奇妙的实验,接着“手把手”地剖析与之紧密联系的数电、C语言等理论根基,而后又利用这些理论去把前面的实验做改善或演变。其中的乐趣会强烈地吸引你去“动手实践”,去“举一反三”。
——宋廷强(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感谢各位专家对于本书的不吝赞美,也感谢数百位热心读者热情洋溢的“读后感”,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出。——作者、编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