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与优化方略》[5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与优化方略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1
  • 热度:10881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08:3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与优化方略》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网络主体之间基本的链式关系,即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发展机制和优化管理进行研究,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基础理论、发展机制、优化管理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构建内容完整、观点正确且新颖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与应用体系,并丰富和深化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可以从微观上指导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和发展,从宏观上协调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个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优化。
  《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与优化方略》可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参考,也可供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网络信息生态链基本理论
1.1 网络信息生态链及其上位概念
1.1.1 生态链的概念
1.1.2 信息生态链的概念
1.1.3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
1.2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类型
1.2.1 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
1.2.2 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
1.2.3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
1.2.4 网络教育信息生态链
1.2.5 网络文化娱乐信息生态链
1.2.6 网络社交信息生态链
1.3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
1.3.1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要素及其作用
1.3.2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基础结构及其变化方式
1.3.3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基本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第2章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机制
2.1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标志与动力
2.1.1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概念
2.1.2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主要标志
2.1.3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动力
2.2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过程与方式
2.2.1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过程
2.2.2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主要方式
2.3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影响因素
2.3.1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3.2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机制
3.1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的概念与过程
3.1.1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的概念
3.1.2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演进过程
3.2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的方向与模式
3.2.1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的方向
3.2.2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的模式
3.3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的影响因素
3.3.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影响因素筛选
3.3.2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
4.1 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流转机制
4.1.1 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流转的方式与模型
4.1.2 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流转的动力与效率
4.1.3 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流转的影响因素
4.2 网络信息生态链竞争合作机制
4.2.1 网络信息生态链竞争合作的范围与对象
4.2.2 网络信息生态链竞争合作的类型与形式
4.2.3 网络信息生态链竞争合作的影响因素
4.3 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增值机制
4.3 .1 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的概念与类型
4.3.2 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增值的种类与方式
4.3.3 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
4.4 网络信息生态链共生互利机制
4.4.1 网络信息生态链共生互利的含义
4.4.2 网络信息生态链共生互利的类型
4.4.3 网络信息生态链共生互利的影响因素
4.5 网络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机制
4.5.1 网络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4.5.2 网络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的方式
4.5.3 网络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第5章 网络信息生态链链内优化
5.1 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
5.1.1 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的内容
5.1.2 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的原则
5.1.3 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的程序与方法
5.2 网络信息生态链资源共享
5.2.1 网络信息生态链资源共享的主客体
5.2.2 网络信息生态链资源共享的模式
5.2.3 网络信息生态链资源共享的保障措施
……
第6章 网络信息生态链链际优化
第7章 网络信息生态链环境优化
第8章 网络信息生态链实证分析

附录一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调查问卷(消费者版)
附录二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调查问卷(商家版)
附录三
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影响因素专家调查表
附录四
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影响因素专家调查表
附录五
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度调查问卷
附录六
崇阳县G2C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度调查问卷

前言/序言

  随着互联网及其相关支撑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种类繁多的巨大信息库,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空间,网络上的各种活动和资源已经构成了一个网络社会。在这个复杂的网络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生态链形态和社会生态现象,即网络信息生态链。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助于促进网络信息流转,促进网络信息环境和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为了考察和研究的方便,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对网络社会中复杂的关系进行简化和抽象。从链的角度和生态学角度来审视网络社会,研究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已受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
  从目前的应用来看,网络社会系统主要拥有三大功能:一是交流功能,如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络讨论、网络聚会等;二是信息传播功能,如个人主页、个人帖子、信息查询与浏览、新闻定制等;三是商务功能,如电子商场、网络拍卖、网络股票交易、网上保险等。此外,网络还有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民意与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功能。人们围绕着这些功能的实现,开展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活动。
  网络社会是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新的社会形态,是一个由网络社会资源、网络社会群体和相关社会环境组成并相互作用,以达到动态平衡趋势的巨大复杂系统。在网络这个复杂系统中,由于参与网络活动的个人和组织机构众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主体,这些网络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为了考察和研究的方便,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对网络社会中复杂的关系进行简化和抽象。链式关系是网络主体之间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关系形态。例如,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商品购买者之间商品交换关系可概括为电子商务链;在电子政务活动中,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管理与服务关系可概括为电子政务链;在网络教育活动中,教育资源开发机构、教育平台提供单位、受教育者之间的知识传递和传授关系,可概括为网络教育链。应用链的理念与方法研究网络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够使人们对网络社会的研究变得清晰明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规律的科学,其本源是研究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规律与调控机制,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生态学在当今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倍受关注,正在升华为一门关于认识论的科学,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已渗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被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其发展所带来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革命,正影响着现代科学的走向。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态学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多维的系统观;第二,生态学提升了现代自然科学对象是人化自然的自觉认识:第三,生态学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结合架设了桥梁。
  当人们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来阐释社会系统时,社会系统就变成了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同样,网络社会系统也可以从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的视角进行分析。网络活动的实质是信息活动,当人们从生态学角度来审视网络社会时,网络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借鉴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网络社会的信息生态属性,网络社会的成员更加合理和有效地使用网络及其信息资源,促进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各式各样的链也都是生态链,即网络信息生态链。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网络主体之间最基本的链式关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优化网络信息生态链,而且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和协调网络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促进整个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优化。因此,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
  本书由娄策群设计整体研究思路,拟定大纲和最终统稿,杨小溪、桂学文和段尧清参与了大纲的拟定和部分章节的统稿工作。各章节的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娄策群、杨小溪撰写;第2章由娄策群、庞靓撰写:第3章由桂学文、杨瑶撰写;第4章由段尧清、桂晓苗撰写;第5章由毕达宇、李青维撰写:第6章由娄策群、江彦撰写;第7章由杨小溪、娄冬撰写;第8章由叶磊、曾丽撰写。
  本书的学术价值是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丰富和深化网络信息生态学、信息生态学、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展生态学、社会学、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领域,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本书的应用价值是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促进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高效运行和科学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网络生态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引导我国网络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