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传播边界的消失》[3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传播边界的消失

  • 出版时间:2016-05
  • 热度:9978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08:3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这是迄今为止一本从宏观角度讲述互联网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著作。作者高钢为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首都互联网协会的副会长。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研究、对互联网行业前景的了然于心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得高钢的文字显得波澜壮阔、从容大气。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学者的视角,讲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应用对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
  这是一本从传播学和社会学角度对互联网时代进行观察的著作,它试图描述互联网技术的前沿发展态势,说明互联网技术推进的人类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解读互联网对人的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不是一本进行理论演绎的著作。它力求向人们说明互联网不仅是技术革命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的深刻背景与原由。
  这也不是一部普及互联网知识的技术读本。它要向人们讲述互联网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潜在的变革本质。

作者简介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都互联网协会副会长。
  1992年作为有特殊贡献专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首批互联网新闻传播从业者。从事职业新闻工作25年,采写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度报道。
  2003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九八五”工程校级攻关项目等重大课题。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谁是未来新闻的报道者——人类信息创造模式的改变
维基技术的能量
维基技术的运行机制
为自身发展而创造 为社会共享而协作
第二部分 从“谷歌地球”的功能演进看未来信息传播的多元维度
谷歌地球的神奇“野心”
信息传播功能演进的三个方向
谷歌地球的启示
第三部分 “人立方”:绘制人的社会关系信息图景的尝试及意义
解读人的社会关系的新路径
“人立方关系搜索”的创新意义
从搜索信息到破译关联
“人立方关系搜索”的局限
数据的潜能
第四部分 多网融合趋势下信息集散模式的改变
三网融合的艰辛
三大传播技术的呈现
信息集散模式的改变
信息安全:人类面对的新威胁
第五部分 媒体融合:人类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
初识“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的趋势性特征
媒体融合的革命本质
媒体融合时代的变革诉求
数字摄影,旧时代的挽歌
第六部分 物联网:当人类与物质世界连接起来的时候
物联网的召唤
物联网推动的大趋势
物联网对人类信息传播的影响
第七部分 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
技术的宏图
信息革命与社会变革互为因果
第八部分 互联网信息环境中新闻教育的改革和公民素养教育的设计
中国新闻教育基础元素的建构
中国新闻教育需要完成的三个方向性融合
国家的隐忧: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从公民素养到国家理想
结语

精彩书摘

  2016年1月,我到美国看望亲人,刚出洛杉矶机场,小弟弟就把事先为我准备好的移动无线热点交给我。我在智能手机上输入指定的8位密码之后,互联网接通了。
  打开微信,亲朋好友、各方联系的通道瞬间开通,相互的寒暄问候,各式的工作安排,接踵而来。从朋友圈转发的新闻到学校科研任务的部署通知,从各个媒体的公共号的醒目标题到家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从文字到动画,从图片到视频,我的依存的那个的熟悉的生活世界瞬间呈现在小小的华为P8手机的屏幕上。周末的洛杉矶高速公路上车流涌动,此时,互联网连接而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同步运行。
  世界的空间和时间概念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已经如此依赖网络,我们已经是被互联网化的一代人。
  至今我还记得1988年2月第一次到美国,用公寓的电话直接拨通北京家里的电话,告诉妈妈已经到达的时候,我满心的欣喜和惊异。
  因为那时我们在中国国内打一个国际长途电话是要去北京长途电话大楼填表申请,排除等候的。接线员接通之后,大声提醒你拿起话机说话,此时,开始计费。那时多少人甚至会看着手表的秒针去控制说话的时间,不能太长,也怕吃亏。
  1994年,互联网在中国提供商业服务,一切开始静悄悄地改变了。我们发现我们居然可以不用去邮局寄发国际信件,我们可以注册一个Hotmail的电子信箱,在自己家里的计算机上给国外的亲朋好友发信。很快,我们可以注册MSN,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进行即时信息交流。
  那时使用互联网还是极少数人的选择。我们那时上网居然要用固定电话线接上MODEM拨号连接。听着滴滴答答的拨号音响,看着红色的二极管灯的闪烁,心里盼望着赶紧连接,祈祷着不要中断。
  今天想起来那是多么古远的经历。仅仅二十年,一切就发生了如此的巨变。不仅是人类的信息通讯已经如此顺畅,整个人类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都已经被互联网连接成一个新的体系,如同一个新的星系的诞生,人类的社会生活乃至人类文明的运行方式都因互联网而发生了改变。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数字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破解了一个描述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与运行状态的简单而清晰的数字基因,将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形态凝结为一种统一的表述形式和存在方式。
  以这个数字基因组合为基础,网络技术建立起信息传播的连接通道,进而建造起世间万物之间的信息沟通体系。从而让人类获得了记录信息、编辑信息、传播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全新方式,开辟出人类信息创造与信息应用的无限空间。
  互联网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时段,从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释放着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今天,当我们体验着互联网提供的日益丰富的应用功能之际,我们看到:网络数字技术第一次让人类在现实文明形态之外拥有了另外一个数字文明形态,这个数字文明形态绝不只是对现实文明形态的复制、存储和备份,而是有着它自身的运行特点、运行规律和运行能量,两个文明形态之间日益融合,进行着复杂的能量交换。
  20多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尼葛洛庞蒂在他撰写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充满自信地断言:“比特(计算机的最小存储单位),作为信息时代新世界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那时看到这样的描述,我们可能还觉得美国人有些危言耸听,因为20年前人类建造起来的信息传播体系不仅是完备的,也是有效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报、电话一应俱全。整个网络计算机不过是加入了一个技术维度,它真的这么重要,能够形成人类社会的基础构成要素吗?当时谁会相信这样的断言?
  20年后的今天,中国互联网网民的总数已经接近7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50%。电子信件、谷歌、百度综合性搜索引擎、QQ、MSN即时通讯工具、移动便携终端承载的各种网络信息服务,已经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今天有多少人还能够离开互联网高效率地工作、学习、有滋有味地生活?
  今天,互联网已经构成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成为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为其基础技术平台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
  此时,我们真是需要重新审视尼葛洛庞蒂20年前那番断言的洞察力。
  网络数字技术已经深刻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人类历史上不同形态、各自独立的信息传播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把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集成到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融合性网络系统之中,由此提高着社会的信息创造和信息利用的效率、进而推进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基础网络的融合、媒体形态的融合、信息内容的融合、服务功能的融合、经营模式的融合,已经构成了今天信息传播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今天,影响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的核心技术已经日益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1]网络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更移。中国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远远超过固定电话,信息传播的基础通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二是智能便携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人的多元社会需求已经在千姿百态的智能终端上得到延伸和满足,根据全球著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提供的《智能机用户研究报告》,2015年底中国用户智能手机渗透率预计达到73%,一线城市的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高达90%以上。[2]中国人手中持有的智能终端占到了全球智能终端总量的1/4。已经崭露头角的可穿戴设备将进一步改变信息传播的终端形态。
  三是大数据为基础的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它极大地推进着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和设施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这些技术已经改变了整个人类信息交流的形态和模式,进而使得公共信息的提供,社会关系的营造,乃至社会结构的演进方式都因此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传播技术到达这一境界,能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施加如此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2015年9月,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在美国西雅图举行。300多名中美互联网巨头聚集一堂,研讨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了此次论坛,在会见中美双方与会代表时,习近平说:“当今时代,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老百姓衣食住行到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互联网无处不在。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一国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越来越具有重大意义。”[3]
  在充满坎坷、纠结乃至磨难的中美关系之中,习近平讲到互联网空间的两国关系时发表了这样的看法: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网络关系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由此,中美网络关系必须置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其中,互利共赢是中美网络关系的本质所在。[4]
  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也参加这次论坛。他晒出和习近平主席的合影,披露了他用中文和习近平主席交流的场景,声称这是他的“个人里程碑”。
  马克·扎克伯格随后赴纽约,于9月27号在第70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作了一个发言。他说:“连接世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挑战之一,全球还有40亿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
  马克·扎克伯格表示,互联网接入为实现人类的目标至关重要。他提出,到2020年,让地球上每个人都接入互联网。
  ……

前言/序言

  我写这本书的本意不是出于述说什么新想法的冲动,就是想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我在互联网研究领域的观察与思考,对互联网这个伟大的创造献上我真诚的敬意。
  互联网在中国投入公共服务已经20多年。这期间,中国因互联网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最初不为大多数人所感知,而后来,其影响之广泛,效应之强烈,作用之深刻,已经让整个国家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感到了惊异和震撼。
  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过程已经和中国社会的变革过程互为因果,融为一体。这之中伴随着复杂的矛盾,尖锐的冲突,从认识的差异到行动的分歧,从利益的对抗到到决策的纠结,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经历了太多的周折。但是中国还是不失时机地接受了互联网,并且推进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我们中华民族的本性是温厚和善良的,农耕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关系不仅决定着社会的运行结构而且塑造了民族的性格。我们这个民族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生存状态的维系与改良。纵观历史,中华民族所有的悲剧经历大都因为打破了这个基本生存方式的平衡底线。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欲望在空间边界上大都没有超出过自己的生存区域。尽管在历史间曾经中有过太多惊天动地的创造,太多可歌可泣的奋争,而整个民族的命运轨迹还是如同所在地区纬度设定的四季轮回那样富有规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来到中国(或者说中国接入了互联网),它与七十年代末中国启动的改革开放重叠在一个历史时空之间。人们在互联网上急剧扩张了自己的信息视野,也急剧扩张了自身的发展欲望。中国开始在互联网上与世界建立起联系,中国人因此更加清晰、更加细致、更加深入、更加及时地了解整个世界,植于我们中华民族民族心底的同属于人类的发展欲望也因互联网的使用而得到日益广泛的认知与认同。
  不同的文化群落和不同的社会形态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导致互联网在不同国度的使用会有命中注定的不同经历。但是,互联网开放、共享、平等、宽容的技术本性最终将召唤人类心底的共鸣,推动人类向着自身谋求幸福的理想目标行进。这个过程无论充满多少坎坷与艰辛,都是不可阻挡的。而阻拦这个潮流的,或者因为无知而被历史嘲笑,或者因为恶意而被现实抛弃。
  从最初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到今天作为社会生活的依赖,互联网丰富的应用功能已经精彩得令人目不暇接。它正在将每个人与社会连接起来,把每个人的需求与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资源连接起来,把整个人类与人类生存的大千世界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推进着沟通和理解,便捷和效率。
  自由、平等、公正这些被人类崇尚的社会运行原则在漫长的历史间似乎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而今天,互联网正在推进着这些社会运行原则的实现。它尊重每个人的意愿,关注每个人的需求,开掘每个人的潜能,推助每个人的理想。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的社会应用推进着一个宏大境界的实现,这就是珍视每个人的价值。我们对互联网开启的这个全新的时代可能是陌生的,但是我们已经感到它的美好。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理性。这样一个原本为战争对抗而设计的科学技术发明最终没有用于它的初始目标,而是用于了改革社会,推动文明,造福人类。互联网的故事在今天人类无法挣脱的各种纠结与纷争之间可能只是一线光亮,但是它或许是昭示未来的曙光。它让我们相信,良知、正义、理性将主宰人类的智慧,主宰人类的明天。
  2016年2月
  高钢中国农历丙申年正月于美国加州